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

我住的社區

作者:盛美

我從來沒有住過有警衛、地下停車場、有所謂社區管理的房子。

搬離台北的老公寓之後,住進了桃園一個有近400戶的社區,共有8棟,每棟15層樓,鄰居當然不少。居住在這裡超過5年了,很多上下班直接進出地下室的鄰居,大概不太面熟;只有白天常在社區活動的鄰居們,特別是帶著幼小的孩子,遛狗的大人比較常碰面,這些大多是退休人士與家庭主婦,是真正經常在社區活動的「主流」人士。(意指真正享受到圖書館、兒童室或文康教室的鄰居)


一位老友前來,對於我們選擇住在這種有警衛的社區頗不以為然,覺得太不親切了;我知道他鄉土的個性,不希望任何束縛,也希望孩子自在的在附近跑來跑去。

我的觀察是,大概會選擇住進這類的社區,都有一點安全意識或自我保護的心態;像是警衛,總是會有來去和輪調,所以這幾年來,雖然大家都對警衛客客氣氣,但是只是一種表面的客氣,而且有些還有付費老闆的氣焰,很難放入像以前我住眷村或老公寓時,和老鄰居相處之間親切的感情。

而鄰居呢?大家很少請鄰居到家中坐坐,如果要約定談社區的大小事,大家就會約在樓下的圖書館,很少約在家裡。我猜想可能是選擇這類社區的住戶,基本上是非常重視隱私的,不像透天厝或老公寓,只要吵架,鄰居就會知道家裡的隱私,所以大家還是都保持適當的距離,以策安全。

多年來觀察張姐紅雅與社區的互動,基本上對於我居住的區域,我心中也有著各種疑問和動力,我常想「要怎麼樣打破這種相敬如冰的關係呢?」或是「大家是真的希望或需要防衛自己最後一道生活的隱私權嗎?」、「這樣的居住模式,鄰里關係又怎樣運作呢?還會有選舉樁腳嗎?」「這些中產階級對於『社區』、『互助』、『善意』的行動,又會有什麼回應呢?」這是我這幾年一直觀察的重點,也希望在後續的文章中慢慢地抽絲剝繭。


陽光廚房   © 2008. Template Recipes by Emporium Digital

TOP